发布于 2020/01/04
刑事诉讼中价格认定机制亟待完善

□王华 杨怡

刑事诉讼中价格认定结论是专业性、法律性的证据,直接影响刑事案件的罪与非罪、刑罚轻重及后续民事赔偿数额的认定。实践中,涉案物品价格认定机构和人员行政属性鲜明,价格认定往往由侦查机关主导,在机构和人员资质、当事人权益保障、认定价格实质审查等方面重视不足,不能全面、准确、规范的反映涉案物品价值,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价格认定机制。

注重当事人权益保障。价格认定机构和人员应当具备价格鉴定资质,确保在执业范围和有效期内对涉案标的进行评估。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,对认定涉案物品价格过程、方法等信息要在价格认定结论书中明确详细表述,并将市场调查记录、测算说明及相关资料随案移送。延长当事人异议救济期限,侦查机关应当及时将价格认定结论告知当事人,对于当事人超过60日申请复核,经审查确有必要的,应当安排重新认定。

引入中立性社会机构。笔者认为,价格认定本质上属于鉴定意见,对于具有价格鉴定资质的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立性机构,可以承担价格认定职能。发改委等部门通过加强行政监管、行业自律等方式,确保价格认定机构出具的结论合理规范。对专业性强的涉案物品评估时,检察机关可以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,对专业领域内标的价值及流通价格听取意见。

开展实质化后续审查。检察机关在对价格认定结论进行审查时,应当注重对认定依据、过程和方法等全面审查。既要加强基准日期与案发时间、认定标的与涉案物品等程序核实,强化文书落款签章、价格认定方法、机构资质等合法性审查,又要加强对价格认定结论合理性审查,确保认定价格与市场同类流通物价格、与正常期望价格差距不大,排除与在案其他证据之间的重大矛盾,确保价格认定合法合理。